如何有效與孩子設限

撰文:諾道團隊

已更新:01-11-2024


為人父母都會理解,當子女有足夠睡眠休息、吃了喜歡的零食、喝到甜甜的果汁,心情好、情緒穩定、乖乖聽話時,真像天使般可愛;但當疲累來襲、想擁有的玩具爸爸說不買了、想吃薯⽚但媽媽說要先吃午飯、想繼續看YOUTUBE但當天的電視時間夠了...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引致的失落、失望、不開心、沮喪,一下子令情緒爆發,打人、踢腳、大叫,⼩可愛就變成⼩魔怪了!

這些時候通常照顧者的情緒會被牽動、底線會被觸及,引致的結果大多有兩個。第一:照顧者妥協,因為⼩朋友的大嗌大喊令父母怕怕,故此選擇快快滿足當下的欲望,令其停止哭鬧;第二:父母以同樣的憤怒忟憎情緒回應子女,令他不敢再要求想要的東西、不敢再發脾氣。

不能否認以上兩種方法處理子女的脾氣所帶來的好處,就是事情快快被處理。可是,下一次再遇到同樣情況,這些畫⾯只會重覆出現。那麼該如何有效與孩子設限?家長可參考兒童為本遊戲輔導當中一個技巧:ACT

第一步:承認孩子當下的情緒 ACKNOWLEDGE THE FEELINGS

意即容許他有失落、失望、不開心、沮喪等感受,同時傳達「有這些感覺是正常的」訊息。

建議說話:「媽媽見到你而家好嬲、唔開心係可以㗎」
、「好想食朱古力但係我唔俾,所以你唔鍾意、手手好想打一啲嘢」。

第二步: 設限 COMMUNICATE THE LIMIT

簡潔地讓孩子知道甚麼行為是不被接受的,這裡要留意,不被接受的是孩子的特定一個行為,你仍然是愛他接納他整個人的。

建議說話:「不過爸爸唔係俾你打㗎」、「但係玩具唔係用嚟掉㗎」、「腳腳唔係用嚟踢人㗎」、「口唔係用嚟大嗌」。

第三步:給予選擇替代行為 TARGET ALTERNATIVE BEHAVIOUR

只是停止不理想的行為例如打人、踢人並不足夠,重要的是ACT中最後一步,讓孩子以另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作為情緒出口。

建議說話:「如果手手想打一啲嘢,可以打個枕頭,或者媽媽同你大力拍拍」、「你可以用口口嚟叫媽媽幫手,或者拎枝泡泡吹,吹啲嬲嬲出嚟」、「想掉嘢可以掉呢個⾖袋去圈入⾯,或者掉個波去桶度」。

總結

ACT理論簡單,實踐下來最困難的是不會你一說完以上三個步驟的說話,孩子就像變魔法般⽴即跟從你的教導、做出社交合宜的行為。要有效使用ACT,秘訣在於耐性,意即父母要有心理準備,當你進行第一步時,孩子就可能會因為被明白而更放心舒發情緒,更放聲大哭;而且孩子也是第一次聽到你用這個方式與他對話,難免需時適應及思考;再者,第三步涉及做選擇 ,將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 (RETURN OF RESPONSIBILITY),讓他為⾃⼰做決定,同時承擔相應責任,這部分都需要慢慢學習,不會做一次ACT就成功。爸爸媽媽以同樣堅定、溫柔的語氣重覆三個步驟即可。

驟眼看來,ACT並不如⽂中初段提到的方法能快速處理孩子當下的問題行為,但我們相信,以一種接納、關愛、諒解、容許的態度回應,會為孩子在成長路上的情緒學習灌以正⾯的成長養分,引導孩子以恰當的方法表達需要及想法。

把這篇⽂章分享給身邊跟你同樣關心孩子成長的朋友,讓我們一起和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如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忙,歡迎你跟諾道團隊聯絡,我們樂意為你提供協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