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閉症孩子常有的「鸚鵡式說話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
撰文:諾道團隊

已更新:01-09-2024


甚麼是鸚鵡式說話?

鸚鵡式說話,英⽂稱為Echolalia,簡單來說就是重複別⼈的說話,包括詞語、句子,甚至整個段落。鸚鵡式說話在具有語⾔能⼒的自閉症患者中很普遍,並可能會持續成為其語⾔⾏為的一部分。

以往⼤部分⼈認為鸚鵡式說話是毫無意義且沒有⽬的,但研究顯⽰,鸚鵡式說話很多時是帶有意義及⽬的,只是即使是最熟悉孩子的⼈也不容易猜得透。

鸚鵡式說話有兩種類型:
一. 即時的鸚鵡式說話 (Immediate Echolalia):即時重複剛聽到的說話
例子1:⽼師向Hayden說:「Hello Hayden !」,Hayden:「Hello Hayden !」
例子2:媽媽:「講 Bye Bye 啦!」,Hayden:「 講 Bye Bye 啦!」

⼆. 延遲的鸚鵡式說話 (Delayed Echolalia):隔一段時間才重複早前聽到的說話
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很多時候顯得比「即時的鸚鵡式說話」更怪異,因為那些重複的話語通常都不適合當下情境。較常⾒的例子如重複背出地鐵廣播、卡通⽚或廣告的對⽩/語句。

例子:一位男孩子來上⾔語治療,進房間前突然⼤喊:「我哋⽽家準備去另一場冒險喇!」
事源他早前看完多啦A夢電影,就把當中一句對⽩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的⽅式表達。

孩子如何學習和發展語⾔?

要了解「鸚鵡式說話」,就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學習和發展語⾔。

第一種學習語⾔的⽅式是分析式語⾔處理 (Analytic Language Processing)。這是一種順序的學習⽅式,孩子先掌握單字,再組合詞語,繼⽽運⽤短語,再組織句子。⼤部分孩子都是透過這種⽅式學習語⾔。

另一種⽅式稱為整體語⾔處理 (Gestalt Language Processing)。透過這種⽅式學習語⾔的⼩朋友透過「⼤塊語⾔說話 」(Speaking in “chunks” of language),⽽且通常從「鸚鵡式說話」開始。

誰是整體語⾔處理者(Gestalt Language Processors)?

⼤多數自閉症孩子都是。

⼤多數自閉症孩子並不是「一步一步」學習語⾔!他們很可能一開始就一整句句子說出來。
雖然所有孩子在學習語⾔的過程中都會模仿別⼈的話語,但非自閉症孩子通常很快就開始靈活運⽤各字詞︔但對自閉症孩子來說,這種模仿現象卻一直持續,⽽他們通常並不完全理解句子中各字詞的含義。這些被背誦出來的句子,相比起孩子真正掌握的語句更複雜,因此往往令⽗母和⽼師難以判斷,甚或傾向⾼估了孩子真正的語⾔能⼒。

以下讓⼤家透過兩個⽇常⽣活的例子了解自閉症兒童的「鸚鵡式說話」。

例子一:
5歲男孩子每次上完⾔語治療的時候就會說:「媽媽接你!」,不論來接他的是⼯⼈姐姐、爸爸還是媽媽。

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「上完堂喇,有⼈嚟接我」。雖然他能理解「媽媽」這個詞彙的意思,亦知道誰是他的媽媽,但由於他是整體語⾔處理者,他將媽媽曾經對他說的話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這種⽅式表達。這種「照板煮碗」的⽅式顯⽰他並不是將「媽媽」、「接」、「你」三個字詞分開處理,⽽是把「媽媽接你」當成一整件事去處理,亦即是⽂章早段提到的「⼤塊語⾔」。

例子⼆:
3歲男孩子坐下時不⼩⼼跌在地上,然後轉個頭看著我唱了一句 “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!” (這句話出自歌曲 “Five Little Monkeys”)。

他存取這⾸歌的一部分並在他跌倒時運⽤出來,正因為他是⽤整體語⾔處理的⽅式學習語⾔,所以他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表達他「跌倒了」這個情況。他所說出的歌詞前部分意思恰當,但後部分“bumped his head“則不恰當,⽽他亦沒有將「One」轉換成「I」,這些都顯⽰出他是以一整句去處理語⾔,⽽不是逐個字詞去理解。他腦海中這一整句就等於「跌倒了」,一跌倒就會整句唱出來。

總結

「鸚鵡式說話」是自閉症孩子常有的語⾔⾏為特徵,隨著語⾔能⼒有所提升,孩子會更有能⼒正確地靈活運⽤不同的字、詞及句子,「鸚鵡式說話」就會逐漸減少。

把這篇⽂章分享給身邊跟你同樣關⼼孩子成長的朋友,讓我們一起和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如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忙,歡迎你跟諾道團隊聯絡,我們樂意為你提供協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