⾃閉症孩⼦常有的「鸚鵡式說話」到底是怎麼⼀回事?
撰文:諾道團隊
已更新:01-09-2024
甚麼是鸚鵡式說話?
鸚鵡式說話,英⽂稱為Echolalia,簡單來說就是重複別⼈的說話,包括詞語、句⼦,甚至整個段落。鸚鵡式說話在具有語⾔能⼒的⾃閉症患者中很普遍,並可能會持續成為其語⾔⾏為的⼀部分。
以往⼤部分⼈認為鸚鵡式說話是毫無意義且沒有⽬的,但研究顯⽰,鸚鵡式說話很多時是帶有意義及⽬的,只是即使是最熟悉孩⼦的⼈也不容易猜得透。
鸚鵡式說話有兩種類型:
⼀. 即時的鸚鵡式說話 (Immediate Echolalia):即時重複剛聽到的說話
例⼦1:⽼師向Hayden說:「Hello Hayden !」,Hayden:「Hello Hayden !」
例⼦2:媽媽:「講 Bye Bye 啦!」,Hayden:「 講 Bye Bye 啦!」
⼆. 延遲的鸚鵡式說話 (Delayed Echolalia):隔⼀段時間才重複早前聽到的說話
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很多時候顯得比「即時的鸚鵡式說話」更怪異,因為那些重複的話語通常都不適合當下情境。較常⾒的例⼦如重複背出地鐵廣播、卡通⽚或廣告的對⽩/語句。
例⼦:⼀位男孩⼦來上⾔語治療,進房間前突然⼤喊:「我哋⽽家準備去另⼀場冒險喇!」
事源他早前看完多啦A夢電影,就把當中⼀句對⽩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的⽅式表達。
孩⼦如何學習和發展語⾔?
要了解「鸚鵡式說話」,就先要知道孩⼦是如何學習和發展語⾔。
第⼀種學習語⾔的⽅式是分析式語⾔處理 (Analytic Language Processing)。這是⼀種順序的學習⽅式,孩⼦先掌握單字,再組合詞語,繼⽽運⽤短語,再組織句⼦。⼤部分孩⼦都是透過這種⽅式學習語⾔。
另⼀種⽅式稱為整體語⾔處理 (Gestalt Language Processing)。透過這種⽅式學習語⾔的⼩朋友透過「⼤塊語⾔說話 」(Speaking in “chunks” of language),⽽且通常從「鸚鵡式說話」開始。
誰是整體語⾔處理者(Gestalt Language Processors)?
⼤多數⾃閉症孩⼦都是。
⼤多數⾃閉症孩⼦並不是「⼀步⼀步」學習語⾔!他們很可能⼀開始就⼀整句句⼦說出來。
雖然所有孩⼦在學習語⾔的過程中都會模仿別⼈的話語,但非⾃閉症孩⼦通常很快就開始靈活運⽤各字詞︔但對⾃閉症孩⼦來說,這種模仿現象卻⼀直持續,⽽他們通常並不完全理解句⼦中各字詞的含義。這些被背誦出來的句⼦,相比起孩⼦真正掌握的語句更複雜,因此往往令⽗母和⽼師難以判斷,甚或傾向⾼估了孩⼦真正的語⾔能⼒。
以下讓⼤家透過兩個⽇常⽣活的例⼦了解⾃閉症兒童的「鸚鵡式說話」。
例⼦⼀:
5歲男孩⼦每次上完⾔語治療的時候就會說:「媽媽接你!」,不論來接他的是⼯⼈姐姐、爸爸還是媽媽。
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「上完堂喇,有⼈嚟接我」。雖然他能理解「媽媽」這個詞彙的意思,亦知道誰是他的媽媽,但由於他是整體語⾔處理者,他將媽媽曾經對他說的話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這種⽅式表達。這種「照板煮碗」的⽅式顯⽰他並不是將「媽媽」、「接」、「你」三個字詞分開處理,⽽是把「媽媽接你」當成⼀整件事去處理,亦即是⽂章早段提到的「⼤塊語⾔」。
例⼦⼆:
3歲男孩⼦坐下時不⼩⼼跌在地上,然後轉個頭看著我唱了⼀句 “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!” (這句話出⾃歌曲 “Five Little Monkeys”)。
他存取這⾸歌的⼀部分並在他跌倒時運⽤出來,正因為他是⽤整體語⾔處理的⽅式學習語⾔,所以他以「延遲的鸚鵡式說話」表達他「跌倒了」這個情況。他所說出的歌詞前部分意思恰當,但後部分“bumped his head“則不恰當,⽽他亦沒有將「One」轉換成「I」,這些都顯⽰出他是以⼀整句去處理語⾔,⽽不是逐個字詞去理解。他腦海中這⼀整句就等於「跌倒了」,⼀跌倒就會整句唱出來。
總結
「鸚鵡式說話」是⾃閉症孩⼦常有的語⾔⾏為特徵,隨著語⾔能⼒有所提升,孩⼦會更有能⼒正確地靈活運⽤不同的字、詞及句⼦,「鸚鵡式說話」就會逐漸減少。
把這篇⽂章分享給身邊跟你同樣關⼼孩⼦成長的朋友,讓我們⼀起和孩⼦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如有任何問題或需要幫忙,歡迎你跟諾道團隊聯絡,我們樂意為你提供協助!